特种蜡

新闻分类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中石化南阳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销 售 中 心:0377-61154008

销售史经理:18637776596(QQ微信同号)

                         13837758567


商 务 邮 箱:nynyhg@163.com 

公 司 网 址:www.nynyhg.com         

联 系 地 址:河南南阳油田中南路北段


从铸造痕迹谈古代失蜡法铸币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从铸造痕迹谈古代失蜡法铸币

发布日期:2019-01-01 00:00 来源:http://www.nynyhg.com 点击:

自今年三月始,笔者在众多泉友的支持和襄助下集中展示阴刻花纹大钱,一泉一议,至今所展示已近250种。防护蜡显而易见,这是一些与古代的行用钱截然不同的钱币。用途不同姑且不论,巨细有别、形制有异、纹饰有无也都是表面现象,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铸造方法的不同,使用材料的差异。关于阴刻花纹大钱的材质,笔者此前曾撰写《谈谈古代鍮石铸钱》一文专门加以论证。其中包括通过破坏性检测和频谱仪取样检测等多种科学检测手段,证实这些大钱即为古代鍮石铸币。下面再从钱币上留下的铸造痕迹角度,谈谈这些大钱的铸造工艺。

鉴识古代钱币,如果仅仅从形制、材料、锈蚀、书法等浅显视角来分析问题,那只能说是入门水平。防护蜡比如我们凭锈蚀可以判断钱币是古代遗存还是现代赝品,但即使是古代遗留下来的钱币,也难以断定其是否达到钱文所记录的年代。如果想更深入地研究问题,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从历史的、人文的、科技的多视角作出分析和判断。这正是集藏古钱币的乐趣所在。面对近年北方新面世的品类众多的古钱币,笔者感到运用归类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更有意义。如果只见其一不见其余,单单拿来一枚阴刻花纹大钱,笔者也会疑虑重重。可是面对250枚同类大钱,面对笔者将近8个月的逐日比较分析,即使先前坚决的否定者也不会坚持喊假了。因为大家从宏观上加深了认识,明白了道理。闻道有先后,戒急须用忍。宏观上的认识问题解决了,我们再继续研究微观问题。

古钱币无论用什么方法铸造,都会留下铸造痕迹。这种痕迹就是铸造过程中在钱币上形成的位置移动、材料增减、形态结构改变等物质性变化所留下的印记。金属的铸造痕迹是痕迹学在考古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它是对时间的反向指证。通过钱币上与时间相关的信息,就可以还原与之相对应的制造过程和制造方法。那么,我们在阴刻花纹大钱上是否也可以找到与铸造有关的痕迹呢?回答是肯定的。在笔者集藏的许多大钱的钱文方向外部边缘上都发现有隆起的台基。这些台基无疑会影响到外圆的规整,所以它们应该是制造过程中需要努力去除的对象。可是由于古代加工能力的局限,或者也有工匠不负责任的因素,在个别钱币上这种痕迹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在笔者集藏的钱币中,直径72毫米左右的钱币上这种痕迹不十分显眼,而直径96毫米左右的大钱上这种痕迹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后者的厚度超过前者将近一倍,后期加工难度更大所致。钱币直径都在96毫米左右,图6中所列钱币直径都在72毫米左右。红色箭头所指即为钱币外缘上隆起的台基。由于锈迹覆盖,从照片看有的隆起并不明显,实物上都是显而易见的。

防护蜡

那么,这些隆起的台基是怎么形成的呢?熟悉铸钱工艺的朋友可能马上会想到这会不会是铸钱浇道留下的痕迹?唐、宋时期已经大规模地使用母钱翻砂法铸造钱币,但用母钱翻砂法铸钱形成的初级产品是钱树。钱币外缘只有一个部位与钱树的枝干相连接,也就是说只有一处会留有浇道的痕迹。可是上述阴刻花纹大钱边缘上的台基少则两处、多则四处,所以显然与翻砂铸钱无关。即使是用更原始的钱范铸钱法铸制出来的钱币,边缘也不会留下这么多浇道痕迹。况且钱币外缘留下的隆起台基还是多少不等的。这些台基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当你了解了另一种铸币方法——失蜡法铸币之后,关于钱币边缘上台基的困惑就会恍然大悟了。

图7、辽代用母钱翻砂法铸制折三型钱币形成的钱树,树干是主浇道,第(1)种钱树有分浇道,第(2)种没有分浇道,无论哪种每枚钱币都只有一个浇道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基本做法是:用特种蜡、牛油等易熔材料配制成模料;加温后将糊状模料压入压型制成所要铸制器物的熔模,也可将模料熔化为液体直接浇注成熔模。对于较小器物,可将多件熔模组装在一起形成熔模组,器物熔模之间用浇道熔模加以连接;对于体量较大的器件,则可以分解制作熔模,分别在样板上压印出花纹,再拼接成整体模型。熔模制成后,在其表面涂覆若干层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等耐火材料制成型壳。待型壳晾干后,加热使熔模熔化排出型壳,整个铸件型壳就变成了空壳,经高温焙烧后即成为陶质铸型。再从预先留下的浇注口注入金属熔液,待其冷却后,所需金属器物就铸制完成了。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既无范痕,又无垫片的痕迹,具有极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用这种方法铸制器物可以一次成型,避免或减少后期加工所增加的工作量和对器物造成的人为损伤变形。特别是这种铸造方法型腔没有分型面,无需取出范芯,有效地解决了镂空器物铸造的难题,适合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

如果我们头脑里存储了有关失蜡法铸制器物的记忆,当看到阴刻花纹大钱外缘上的台基时,就不难想到这是用失蜡法铸币遗留的浇道痕迹。上面或侧面的台基是铜液流入钱币型腔的浇道残留物,下面或侧面的台基是铜液流出钱币型腔的浇道残留物。这些凝固的金属浇道原来应该更长些,所遗留隆起的台基只是将浇道从铸成的钱币上锯下后没有清理干净的部分。下面笔者制作了一幅《失蜡法铸币模拟图》,可以更直接、更形象地反映用失蜡法铸制阴刻花纹大钱的方法。图中整体是一组用浇道熔模联接起来的钱币熔模,上面居中是预留的浇铸口熔模,钱币之间黑色部分是相互连通的浇道熔模,所有模型包括浇铸口和浇道都是用特种蜡等易熔材料制成的。下一步就是要在这组模型上面涂覆泥浆等耐火材料制成型壳,再加温使型壳中间的蜡模融化流出,然后通过浇铸口往型壳中浇铸铜液。待铜液冷却后,打碎型壳,锯开连接钱币的凝固铜浇道,然后还要逐一清除钱币外缘上残留的浇道凝固物。钱币上隆起的台基,就是浇道凝固物没有被清理干净残留的痕迹。笔者制作的这幅图片只是简单的模拟图,实际操作中上面可能会有主浇道和分浇道,下面还需预留融化的蜡模和空气排出的孔洞。实际铸造时每组钱币的数量,横向纵向可以同时浇铸几排几列钱币,都需要根据钱币的大小、金属溶液的实际流量、流速和冷却速度而定。

图8、失蜡法铸币熔模组模拟图

图8、失蜡法铸币熔模组模拟图

如此,上面图1至图5中所举钱币实物,在图片所示模型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实际位置。图1“咸平******”只有上、左两侧保留有未去除的隆起台基,在模型中应处于右下角位置。图2“景德******”上、右、下三侧都保留有未去除的隆起台基,在模型中应处于左列中行位置。图3“圣宋通宝”上、右、左三侧都保留有未去除的隆起台基,在模型中应处于中列下行位置。图4“建国通宝”只有上、左两侧保留有未去除的隆起台基,在模型中亦应处于右下角位置。图5“崇宁通宝”上、下、右、左四侧皆保留有未去除的隆起台基,在模型中应处于中心位置。当然,这些年号不同的钱币不可能是同时铸制的,同一组模型上的钱币都应是大小、形制、文字、花纹完全相同的钱币。铸钱浇道安装在钱文方向,与文字本身无关。这是因为钱文等距分布于圆周,可以作为安装浇道熔模的位置参照物。以上我们所举实例都是直径96毫米左右和直径72毫米左右的钱币。直径越大的钱币在熔模组中的个数越少,在使用过程中也更受重视,因而后期加工也更精细,在其边缘上尚未见浇道残留物未被清除干净的现象。

那么,钱币外缘上残留的金属浇道是怎样去除的呢?笔者估计唐宋时期应该已经有了比较简易的金属锯,只不过锯条钢口与现代不能同日而语使用起来更加费时费力而已。关键是将钱币上的金属浇道贴根锯掉后,如何进一步精细加工,将浇道的剩余部分全部去除,恢复钱币本身的弧形外缘。磋磨当然是简单的办法,但凭古代的工具加工难度较大,凭目测手工操作也容易使钱币外缘变形走样。从一些钱币外缘上遗留的加工痕迹看,古人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图9、图10都是一些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钱币外缘上都留有多条均匀的纵向平行划痕。显然,凭手工加工是无法做到如此有条不紊的。这些划痕表明古代已经有了较为简易的金属旋床。将钱币固定在方形的轮轴上,用手摇或脚蹬的办法带动轮轴旋转,在钱币外缘部位另置固定并可以调节的刀具或者磨具进行切削或打磨。现代车床动力充足,车刀是用坚硬的工具钢制成的,与被加工零件虽然是面接触,仍然可以削铁如泥。古代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平面的钢铁刃具是奈何不得铜质钱币的,为减少阻力这种旋床的刃具做成了锐角的形状。它与钱币外缘应该是点接触,所以钱币旋转起来在外缘上划出了直线。古人就是凭这样的刃具平行移动,在钱币外缘上划出了一道又一道划痕。实际上刻划完成后钱币外缘上形成的满是锯齿状沟槽,之后还需将旋床上的刃具换成磨具进行打磨,锯齿状的表面也更容易被磨平。由于打磨不彻底,许多钱币外缘上还是留下了浅显的纵向划痕。这种刻划和打磨的加工过程是交替进行的。一枚钱币需要反复刻划打磨几遍,得根据钱币外缘上残留的金属浇道的厚度而定。直至钱币外缘变成规范的圆形,残留的金属浇道不复存在为止。许多钱币的外缘基本归圆后,一次刻划打磨只进行了半幅,而这半幅恰恰都在钱币的面文一侧,如图10所示。这无非是为了将钱币更中规合圆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钱币外缘上残留有隆起的台基,一道刻划打磨工序仅完成一半,这些都说明古代加工这些大钱确实难度很大,工匠有时也会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真正符合标准的钱币外缘应该是滚圆的、光滑无加工痕迹的,如图11所示。外缘有隆起台基未清理干净的钱币严格说是不合格产品,实际上也并不多见。

图9、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外缘上的后期加工痕迹(全幅)

图9、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外缘上的后期加工痕迹(全幅)

图10、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外缘上的后期加工痕迹(靠近钱面半幅)

图10、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外缘上的后期加工痕迹(靠近钱面半幅)

图11、经过后期加工达到工艺要求的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外缘形状

图11、经过后期加工达到工艺要求的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外缘形状

可能也会有泉友提出疑问:既然这些大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钱币外缘上的纵向加工划痕会不会是在加工制作蜡模时形成的?蜡模上形成的所有痕迹都可以遗传到铸成的钱币上,何以见得这些划痕一定是钱币铸制完成后后期加工形成的呢?对这个问题笔者也早有思虑。经过认真辨析研究,发现另外一些制作痕迹对纵向划痕形成于后期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图12是五枚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钱币外缘上都残留有浇道未清除干净形成的隆起台基,同时也有平行的纵向划痕。虽然划痕有多有少,但都在隆起的台基表面留下了痕迹。图13仍然是图5所示那枚直径95.3毫米的“崇宁通宝”阴刻花纹大钱的下端外缘,平行的纵向划痕不但覆盖了钱币本身的弧形外缘,而且也覆盖了隆起的台基。这些例证都无可辩驳地说明纵向划痕产生于钱币铸成、铸钱浇道被锯掉之后。

图12、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钱币外缘上的纵向划痕通过了浇道残留的隆起台基表面

图13、直径95.3毫米的“崇宁通宝”阴刻花纹大钱,钱币外缘上的纵向划痕也通过了浇道残留的隆起台基表面

为了去除残留的浇道形成的隆起台基,古人就是这样凭借简单的旋床在台基上反复刻划出沟槽,又反复将沟槽磨平。这种方法看似笨拙,但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已经算得上是高科技了。不但可以有效地去除钱币外缘上的多余金属,而且可以保证钱币外缘形成规范的圆形,工作效率无疑也会大大超过手工操作。可是这种旋床的刃具在钱币外缘上运动并不是畅行无阻的,由于动力不足、刃具硬度不够、机件松动等原因,刃具在隆起的台基前仍然会时常停顿甚至卡住,致使刃具在作用力推动下横向晃动,结果在台基前留下了横向划痕。许多钱币的外缘上虽然清除了台基,但在加工过程中横向划痕却是越划越深,更加明显了。这些横向划痕也都在钱文方向,明显与清除浇铸道残留物有关(参见图14)。

图14、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外缘,清除隆起台基时留下的横向划痕

图14、直径72毫米左右的阴刻花纹大钱外缘,清除隆起台基时留下的横向划痕

实际上钱币铸成后不光要对外缘进行后期加工处理,对钱币穿孔也要进行类似的加工处理。失蜡法铸币本身精度较高,穿孔也没有那么厚的浇道残留物,所以对穿孔加工清理工作量不会太大,有的可能基本不用清理。我们在不同等级的大小祭祀大钱的穿孔边缘上都可以找到留有加工痕迹的实例。这些加工痕迹与外缘上的纵向刻划痕迹都是一样的,但所使用的简易加工机械却不可能是相同的。钱币穿孔本身空间很小、边缘是方形的、而且存在直角,这对加工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工清理这样形状的边缘,可能需要类似现代铣床那样的加工机具。笔者对机械原理不熟悉,也不想研究更多机械方面的问题。但只要通过类比的方法证实钱币穿孔边缘上的纵向刻划痕迹与外缘上的痕迹是一样的就足够了,即可以证明它们同样形成于钱币浇铸成型之后。下面图15和图16是一枚直径为195毫米的辽代“寿昌******”阴刻花纹大钱,钱币穿孔较大,边缘上的纵向平行划痕可以一目了然。

图15、直径195毫米的“寿昌******”阴刻花纹大钱穿孔边缘上的纵向平行划痕

图15、直径195毫米的“寿昌******”阴刻花纹大钱穿孔边缘上的纵向平行划痕

图16、直径195毫米的“寿昌******”阴刻花纹大钱穿孔边缘上的纵向平行划痕

图16、直径195毫米的“寿昌******”阴刻花纹大钱穿孔边缘上的纵向平行划痕

以上我们的讨论侧重于失蜡法铸币的后期加工过程,下面我们再利用一些钱币上与阴刻花纹有关的痕迹,追溯一下运用失蜡法铸制钱币前期的一些加工过程。

钱币上的阴刻花纹是怎样形成的?这一直是令许多泉友一头雾水的问题。实际上对这类大钱的真假之争焦点并不在于钱币的大小,而在于钱币上的纹饰过于清晰精美。看假者认为钱币上的花纹是运用电脑编程、雕刻机雕刻而成;看真者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这些钱币上的文字纹饰都是手工雕刻而成。大家都不了解失蜡法铸钱所能达到的工艺效果,没人认为这么精美的钱币可以通过浇铸工艺生产出来。可是如果看到笔者下面举出的实例,不管是机雕还是手雕的主张者都会瞠目结舌,事实与主观想象相距太远。下面图17、图18两枚皆为辽代契丹小字钱币。其共同特点是钱币正面外郭上的阴刻纹饰基本端正,而钱背外郭上的阴刻纹饰都发生了严重位移。图19是与图18文字纹饰完全相同的同版钱币,但钱背外郭上的阴刻纹饰却是端正的,没有发生错位。不言而喻,电脑程控机械刻花雕刻出来的产品应该是一致的,不会厚此薄彼将一枚钱币的纹饰刻端正了而将另一枚钱币的纹饰刻偏离了。手工雕刻更不会将纹饰雕出钱币外缘去。

图17、直径72毫米的契丹小字钱币,钱背外郭上的阴刻纹饰发生了严重错位

图17、直径72毫米的契丹小字钱币,钱背外郭上的阴刻纹饰发生了严重错位

图18、另一枚直径72毫米的契丹小字钱币,钱背外郭上的阴刻纹饰同样发生了严重错位

图19、与图18同版的契丹小字钱币,但钱背外郭上的纹饰没有发生错位

图19、与图18同版的契丹小字钱币,但钱背外郭上的纹饰没有发生错位

显而易见,钱币既不是雕刻机雕刻,也不是手工雕刻。可是为泉友所熟悉的母钱翻砂法又确实达不到如此精美的工艺效果,我们只能向更高超的铸造方法——失蜡法铸币去寻求答案。前面所讨论的铸造痕迹也证明这种探索方向是正确的。通过以上几枚钱币互相比较,其意义不止在于让无据打假者闭上尊口,更重要的是钱背外郭上阴刻纹饰位移的痕迹,也为探索铸币前期的工艺流程提供了线索。

首先,钱币外缘上阴刻纹饰的移位,让我们认识到钱币上的阴刻纹饰不是通过压型遗传下来的。前文介绍用失蜡法铸制金属器物时曾说过,开铸前需要预先制作熔模。熔模是将加温后形成糊状的模料压入压型制成的。也就是说,压型的空腔形状,就是熔模的形状。压型上所有的文字、标记、纹饰都是固定的,同一压型不可能压出纹饰位置不同的熔模。古人也不可能制作使用纹饰错位的压模。可见两枚同版钱币钱背外郭上阴刻纹饰位置的不一致并不是压型造成的,这种差异只能形成于下一道工序。

其次,我们对压型和用压型制成的熔模都有了更清晰的印象。压型的型腔形状与所要制作钱币的形状是一致的,压型上只有凹陷的钱币轮郭、文字和星月等标记,没有凸起的钱币纹饰。所以脱胎而出的熔模恰恰相反,只有凸起的钱币轮郭、文字和星月等标记,没有阴文纹饰。也可以理解为阴刻纹饰过于精细、不适宜通过压型一次成型,所以古人没有采取这样的工艺。

再次,阴刻纹饰是熔模制成后,通过手工操作用模具压印上去的。不难想象,压印阴刻纹饰的模具应为金属制成,模具上的纹饰应为凸起的阳文。压印前可能需要将模具适当加温,比如用开水烫一下,以保证不致导致熔模表面破损。当然,压印后还必须进行精心的修整,以保证铸成的钱币上纹饰清晰、精美。这道工序虽为人工操作,也可能使用简单的压印机具,抑或是两人共同完成。由于人与机具、或者人与人之间配合不当,就会出现阴刻纹饰压印错位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是无法修复的,要么报废要么只能是蒙混过关。

另外,压印阴刻纹饰的模具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笔者和泉友们汇集起来的阴刻花纹大钱有不少外郭上的纹饰都是一样的,钱背地张上相同纹饰重复出现的频率更高。这说明不管是钱币外郭纹饰的压印模具还是地张纹饰的压印模具,一经设计制作完成就可以长期备用。铸制新的钱币时会根据钱币本身所要突出宣扬的理念选择相应的纹饰搭配组合。这也应该是不将压印纹饰的功能固定到前面所说压型上的原因之一。重复使用压印模具压印的纹饰由于模具温度差异、压印力度不同、模具移位等原因,也存在花纹宽窄、深浅不一等现象,更说明阴刻纹饰绝非机械或手工雕刻。

图20、直径72.3毫米的“元祐通宝”大钱,由于压印模具原因导致钱面外郭上的纹饰清晰,钱背外郭上的纹饰模糊

了解了失蜡法铸币的工艺流程,也让我们理解了同版钱币是如何产生的。刚开始笔者也曾认为失蜡法铸币是一钱一模,蜡模都是手工雕刻出来的,不应该有完全相同的同版钱币。当我们了解了用压型制作熔模,将多枚熔模组合在一起浇铸的工艺流程后,以上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蜡模不是手工雕刻成的,而是可以用压型批量生产的,存在同版钱币就不足为奇了。

在文章开头时笔者曾经谈到,运用痕迹学对古代金属铸造工艺流程的探索,是对时间的反向指证。钱币上外在的加工痕迹,我们先接触到的痕迹,可能形成于加工过程的阶段。由于我们是循迹而谈,整个用失蜡法铸制钱币的过程可能说得有些紊乱。如果按时间顺序整理一下,其工艺流程大致应该是这样的:制作金属钱币压型——用特种蜡等材料配成模料——将糊状模料压入压型翻制出多枚钱币熔模——用模具在钱币熔模的外郭和地张上压印阴刻纹饰——组装钱币熔模组——在熔模组上涂覆泥浆等耐火材料形成型壳——待型壳晾干后加热使熔模熔化排出型壳——高温焙烧型壳成为陶质铸型——从预留的铸型浇铸口浇铸金属溶液——冷却后取出浇铸成型的钱币并锯掉浇道——利用旋床等机具削磨加工钱币外缘和穿孔——得到符合要求的阴刻花纹大钱。

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工艺至迟起源于春秋时期。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铜禁是迄今所知的失蜡法铸件,证明春秋中期我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臻于成熟。经汉唐到明清,失蜡法被一代代匠人传承和发扬,历久不衰。中国传统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对世界的冶金发展亦有很大影响。现代工业的熔模精密铸造工艺,就是从传统的失蜡法发展而来的。可是由于失蜡法铸造工艺过程复杂、把控技术难度大、使用和消耗的材料较贵等原因,古代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只能为少数统治集团核心成员服务。历朝皇室使用失蜡法铸制的阴刻花纹祭祀大钱,铸制精整、书法精湛、纹饰精美,融书法与绘画为一炉,携带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实乃中华钱币中登峰造极之神品,在世界古钱币系列中,亦无出其右者。


相关标签:特种蜡

最近浏览:

在线客服
分享